高考前夕如何避免三种不良心理

2016-10-17 14:20:00来源:网络

  期望过高,患得患失

  每次考前考后,总有那么一些学生愁眉苦脸,他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哎呀,这道题我为什么只能拿到一半的分数呢?那另一半分数我要怎样才能拿到呢?

  此种情况多出现在成绩中等以上的考生中间。他们由于自身素质较好,周围人期望值很高,所以对自身也要求比较高,于是力求每分必争。而事实上,依据这些考生的能力,这道题目的后20%的分数,他们是很难拿到的,但是,因为长期纠结于某道难题拿不到全分,以致这些同学的自信心备受打击,从而节节败退。

  这部分考生要明白一个道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试题中有20%是难度较大的,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凭借着这20%,将考生们分别扔进了985的院校、211的院校或其他院校。

  对策: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每个人的能力和基础是不同的,所以,考生应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定位,知道哪些题目是给自己做的,哪些题目是自己尽力而为的,遵循心理学中的“最近发展区”原理,让自己享受成功感。但不是说就彻底放弃这些题目,而是平时做难题时,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大块,因为这样看到难题不会做就容易泄气,而应看成一个个分数点,尽量分步解答,能拿多少分就拿多少。

  面对各种难题时,还可以采取这样的心理“战略”:我觉得难别人也会觉得难,但我不畏难;我觉得容易别人也会觉得容易,但我不大意。甚至有时要学会放弃,所谓“欲速则不达”。难点一个一个地解决,戒骄戒躁,最后,水到渠成。

  特别提醒

  关注四个特别现象

  除了避免上述最为常见的几种不良心理现象外,彭雪老师还提醒高三学子关注和避免下列现象:

  由于惧怕失败,便整天焦虑于如何避免失败的“求败心理”现象;看似很刻苦,但效率很低,还因为长期熬夜而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的“开夜车”现象;总想超越别人,却一时无法做到,因而情绪上常常处于紧张不安状态的“成就焦虑”现象;勤奋学了,认真做了,学习成绩不再提高或提高不明显,或原地徘徊甚至稍有下降的“高原现象”。

  这些不良的心理现象容易导致压力增大,造成紧张、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虽然适度的焦虑可以促进学习和考试水平的发挥,但是如果任由这些坏情绪发展下去,不主动想办法调适自己的心理,那么,这些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到自身潜力的挖掘和考试水平的发挥,从而“一失足成千古恨”。

  因此,为了顺利度过高考冲刺阶段,决胜高考,同学们都应该主动调整心态,优化情绪;不以难悲,不以易喜;赞扬自己,悦纳自己。以平常心淡化高考,用自信心面对高考,用坚持挑战高考,相信梦想一定会在6月开花结果。

新东方在线高考地方站正式上线!
更精准、更快速了解本地高考信息,帮助考生和家长制定适合自己的高考复习计划!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
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东广西海南

高中一轮复习资料大放送

扫码关注回复【中小学】免费领取

领取中小学全科资料和五年高考真题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小初高全科知识合集+暑假预习资料包

扫码下方二维码领取

更多>>
  • 07月23日-07月31日

    高三数学暑假班

    梳理三角形、立体几何等内容,总结常用做题方法

    价格 : ¥880元

    购买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