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笔记:20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第一阶段

2019-01-23 07:56:00来源:网络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

  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

  背景:(外患)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叛军,妄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内忧)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①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③取消商品贸易,国家分配生活必需品

  ④强制劳动

  评价:①最大限度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胜利

  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式。

  时间:1921年

  背景:①国内战争胜利后急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暴动。

  ③国家没有能力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新经济政策 内容:①固定粮食税

  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允许自由贸易

  评价:①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③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时间:20C30年代中期确立

  斯大林体制 确立:1925 工业化;

  1927 农业集体化(私有——公有);

  1928——1932 1933——1937五年计划

  表现:①实行单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评价:①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行程里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②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重视国家积累资金,忽视消费品生产;执行计划指令,排斥市场)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斯大林经济体制。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调整和发展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原因:(根本)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直接)供需矛盾供给大于需求

  (导火索)股票投机过度

  特点:范围广、破坏性强

  影响:国际关系恶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提高关税,货币贬值

  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泛滥

  2.罗斯福新政

  时间:1933年

  背景:经济危机爆发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

  法案规定了公平竞争的法则,包括限制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并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以实现“工业和平”,消除产业过剩。法规也涉及到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

  “蓝鹰运动”

  ③调整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高中一轮复习资料大放送

扫码关注回复【中小学】免费领取

领取中小学全科资料和五年高考真题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小初高全科知识合集+暑假预习资料包

扫码下方二维码领取

更多>>
  • 07月23日-07月31日

    高三数学暑假班

    梳理三角形、立体几何等内容,总结常用做题方法

    价格 : ¥880元

    购买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