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古代诗歌鉴赏

2018-12-21 18:25:24来源:网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

  B.作者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

  D.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以词人“凝睇”的动作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E.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AD [A项,本词中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而是含糊其辞的。D项,“凝睇”是神态描写。]

  (2)词的上阕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词的上片中的重要意象。如,前四句中的“雨晴”“气爽”“水生光”“山耸翠”等,给人以辽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词的上阕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E.这首诗直书其事,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也委婉含蓄地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BE [本题从理解诗句含意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理解。“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因此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E项,“委婉含蓄”不对,实际上是“直抒胸臆”。]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柳 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E.“雨香飞燕促”中“香”的用法与“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中“香”的用法相似。

  CE [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C项,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化用了“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暗指“细柳营”,这两句无“柳”字,却紧扣了“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不全是写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景色。这两句写的都是动景,但并非以静衬动,而是“以动写静,借动衬静”。因为五、六句中动景是飞燕、落花,而本诗的核心描写对象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就完全颠倒了。E项,用法不同,前者是运用通感的修辞,后者指花香。]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入手来考查对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常常通过对客观景物来揭示一种哲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寓理于景”“理景交融”。“景”就是意象,透过那清晰明净的意象,由表及里,我们可以看到蕴藏在其中的哲理。

  【答案】 示例:《题西林壁》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由景及理,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重九夜偶成

  黄仲则①

  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②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③,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④衰亲⑤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

  【注】 ①黄仲则:清代诗人。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驻家中。②节物:随时节改换的事物,此指重阳节的菊花。③人如雁:谓人似旅雁,终年南北翔游,栖无定所。④差喜:幸好。⑤衰亲:老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以“重阳”“节物”紧扣诗题的“重九”,而“节物”又关联下一句中的“花”。

  B.颔联写重阳节饮酒赏菊,且无风无雨,这些雅事乐景与诗人内心寂寞凄凉形成对比。

  C.颈联写极目所见:水郭边还有那些身着寒衣的旅人们奔波在外,增添了诗人的忧伤。

  D.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一脉相承,语意与情感的渲染,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

  E.“恋恋寒衣月似霜”一句中的“霜”,写出了诗人幽冷、凄清、惆怅的主观感受。

  CD [C项,是想象或回忆的内容,不是极目所见。D项,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明显不同,应为“语意与情感的突转”。]

  (2)“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中有“喜”;诗人能在家里陪老母亲过重阳节,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这两句诗中也有“悲”;诗人长期漂泊在外,常有寂寞凄凉之感,虽有短暂回家之喜,但可能很快又要踏上漂泊之旅,这“喜”是以“悲”为底色的,喜中有悲。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 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④。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 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南。③错莫:纷乱昏暗。④渠:代词,表示第三人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诗人的愁情无所不在。

  E.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CE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通读诗作可知,诗歌的主旨是怀人,主要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亲人思念的苦痛。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属无中生有。E项,“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有误,诗句“吟诗正忆渠”中“忆渠”的意思是怀忆众兄弟。]

  (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问“乡党”为什么羡慕“我”家的“元日会”,联系前文,可知“旧时元日会”实际上写的是兄弟们欢乐相聚、其乐融融的欢愉场面,大家庭的和谐美好,让乡邻称羡。第二问,考查抒情方式。首先考虑所抒发的情感内容,诗歌抒发的是思念亲人的苦痛之情;再考虑抒情凭借的方式,此处是回忆“旧时元日会”的美好情景,由此可知诗人是在用往日虚景乐景,衬托今日实景哀情,是以虚写实,运用了反衬手法。回答时结合具体诗句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第一问: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众兄弟相聚所拥有的欢乐和谐的氛围,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第二问: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在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生活中兄弟远隔的悲伤(或: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往昔相聚时,兄弟情深让邻人称羡,这一派欢乐的景象反衬出眼下天各一方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使悲情更深一层)。

  专题提升练(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B卷)

  (对应学生用书第307页)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 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C.“名惭”意为自己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声名不显,心情失落。

  D.“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

  E.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而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CE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理解错误,“柳士师”指柳下惠,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也指同样被“三黜”过的柳宗元,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名惭”实际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辞,表达了对柳宗元的敬重之意。E项,手法分析错误,“反衬”错,此处以哀景衬哀情,应是正衬。]

  (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柳永名作《雨霖铃》的结句。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霖铃》的结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异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先审清题意,根据题干,要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对两首作品的结句进行分析,找出异同。内容上,两首作品抒发的都是离愁别绪,这是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但两者所抒发情感的对象不同,一是对朋友,一是对爱人,这是不同点。手法上,相同之处,两首作品都有虚写,“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桂江东过连山下”都是想象;不同之处,柳词是直接抒情,刘诗是以景结情,属间接抒情。

  【答案】 内容上:情感相同,都是抒写离别之愁绪;对象不同,柳词抒写与爱人离别之愁,刘诗抒写与朋友离别之愁。手法上:同为想象别后之景,采用虚写手法。但柳词直抒胸臆,以千种风情衬尽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刘诗以想象之景结情,寄离情于山水。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11分)

  雨余小步

  王夫之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②恰恰向人啼。

  【注】 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②鹁鸠:即斑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E.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CD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竹箨冠轻容雪鬓”写的是竹笋的样子,并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D项,“直抒胸臆”不恰当,尾联写诗人听到鹁鸠啼鸣催耕而想到要珍惜光阴,自强不息,表意含蓄。]

  (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清新”指清爽而新鲜,可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语言方面,本诗遣词造句不事雕琢,符合“清新”的含义;形象方面,本诗选取的“莲”“柳”“竹笋”“砌草”等意象清新自然;思想内容方面,诗人写自己在雨后美景中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情感轻松愉悦。

  【答案】 ①语言清爽。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②景物清新。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③情感轻松。雨余散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预约体验高中一对一精华课

扫码关注回复【中小学】免费领取

领取中小学全科资料和五年高考真题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小初高全科知识合集+暑假预习资料包

扫码下方二维码领取

更多>>
  • 07月23日-07月31日

    高三数学暑假班

    梳理三角形、立体几何等内容,总结常用做题方法

    价格 : ¥880元

    购买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