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近代社会的民主实践

2015-10-23 18:05:18来源:网络

  二.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㈠辛亥革命前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1.民主思想的传播—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改良派的主张 君主立宪

  革命派的主张 民主共和

  ①中心:

  围绕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展开,即革命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等。

  ②实质: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进行的论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影响:

  改良派:从国情出发,认识到民主建设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没看到君主专制势力的顽固。

  革命派:主张民族民主革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日益占上风,有力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但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反动性,不利于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警惕。

  2.清政府的反应—《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1908)

  背景

  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使清朝统治者感到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

  ②日俄战争中“立宪的”日本战胜了“专制的”俄国的刺激;

  ③改良派的广泛宣传、推动,实行民主宪政的呼声越来越高。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颁布:1908《钦定宪法大纲》

  主要内容

  ①积极方面

  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这就使君主权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等自由

  ②消极方面

  宪法钦定,皇帝的权利很大,如大纲宣布皇帝有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议院、政府、法院只能协助。与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相去甚远。

  评价:《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①大纲虽然规定皇帝有很大的权利,但君主的权利毕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相对于以前的君主专制而言,是进步的。

  ②是清朝实质性宪政改革的开始,规定了清末宪政制度的基本框架,是一次制度的创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是中国宪政运动的起点,是中国法制近代化过程的开端;

  结局:

  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表明预备立宪的破产

  ㈡辛亥革命中反对专制的斗争

  1.封建政府的瓦解: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爆发

  2.共和政府的雏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1)

  3.共和制建立的标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

  ①主要目的:

  防范袁世凯的专制,确保中国走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②主要内容:

  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扩大参议院的权利和严格修宪程序;

  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

  ③主要原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信仰等自由→自由平等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三权分立

  ④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⑤历史地位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4.帝制的终结:清帝退位(1912.2)

  ㈢袁世凯专权和帝制复辟

预约体验高中一对一精华课

扫码关注回复【中小学】免费领取

领取中小学全科资料和五年高考真题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小初高全科知识合集+暑假预习资料包

扫码下方二维码领取

更多>>
  • 07月23日-07月31日

    高三数学暑假班

    梳理三角形、立体几何等内容,总结常用做题方法

    价格 : ¥880元

    购买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