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元|解题技巧课NEW
高中0元加油站NEW
2022高考全程班NEW
新东方高中1对1NEW
清北学长支招中高考NEW
新高一课业提升班NEW
高二能力提升班NEW
高三高考提升班
分数线
近5年分数线
高考资料+真题解析
9千+套
【例5】(08北京)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解析】解法一: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根据反比例关系直接得出:
1元X 1/(1—25 )= 0.80元
解法二:根据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因此,假设2006年生产某商品的数量为n,其价值总量为1元Xn,那么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后,该商品的价值是X元,就有X X 〔nX(1+25%)〕=1元Xn,通过计算可得,X=0.80元,B项正确。
【例6】(08四川)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解析】解法一: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根据 反比例关系直接得出08年商品价值为100亿元/10亿件X1/(1+10%)=10/(1+10%)元;08商品价值总量=〔10/(1+10%)〕X(1+10%)X(1+10%)=110亿元;由于其他条件不变,08商品的价格依然为100亿元/10亿件=10元,故08商品价格总量=10元X(1+10%)X(1+10%)=121亿元。故选C。
解法二:由于“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因此在不考虑劳动者数量的变化时08年价值总额仍然是100亿。但是由于劳动者数量增加10%,
又引起商品数量的增加(1+10%),因此08年价值总额应为100亿×(1+10%)=110亿。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劳动者增加10%导致w数量发生变化(1+10%),同时社劳率提高10%,商品数量随之发生变化(1+10%),因此08年W总数量为10亿×(1+10%)×(1+10%)=12.1亿件。已知价格未发生变化,故08年商品价格=10元×12.1亿件=121亿元。
【例7】(08全国Ⅰ卷)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两个百分数所表达的含义。在此题中,07年该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5元,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故08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后,该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5元X(1+50%)=10元。此题的一半完成,容易造成失误的就是后半部分,即对贬值20%的理解。很多考生认识货币贬值20%,那么10元钱的商品,就要用12元钱来购买,由此得出A项答案,这是一种错误的推理。此种推理用公式表示是:M=10X(1+20%)=12元。这一公式表示的不是货币贬值20%,而是商品增值20%,因此是一种错误的推理,也必然导致错误的结果。计算货币贬值后该商品的货币表示,我们可以先假设货币贬值后该商品货币价值为X。那么当货币贬值20%后,则有X*(1-20%)=10,通过计算X=12.5元。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理解货币贬值20%:货币贬值,通俗地说就是货币不值钱了,不能买到原来它所能买到产品了,那么货币贬值20%后,原来用10元能买到一单位M商品,那么现在就只能购买到(1-20%)单位M商品。即0.8M=10元,计算可知M=12.5元。
【例8】假定市场上待售的商品价格额为1000亿元,且这些待售商品的价值都得到实现。若发行纸币1000亿元,纸币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流通两次,此时,1元纸币相当于:
A.0.5元货币的购买力 B.1元货币的购买力
C.2元货币的购买力 D.4元货币的购买力
【解析】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1000÷2=500(亿元);1元纸币:x元货币=1000亿元:500亿元,得出:1元纸币=0.5元货币,因而1元纸币相当于0.5元货币的购买力,选A。
【例9】假定我国全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30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为6次,通胀率为5%,试问当年我国有关部门发行的人民币应为:
A. 5250亿元 B. 5500亿元 C. 4750 亿元 D. 5000亿元
【解析】(30000/6)×(1+5%)=5250亿元。
【例10】(07海南卷)假定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A商品的需求数量:
A.增加50单位 B.减少50单位 c.增加10单位 D.减少10单位
【解析】可分三步:
(1)计算互补商品需求变化带来的本商品变化。互为互补商品的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同时造成互补商品需求量下降,可见二者成正比例关系变化。所以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20单位的变动量也应是下降趋势。
(2)计算替代商品需求变化带来的本商品变化。互为替代商品的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会上升,造成替代商品需求量下降,可见二者成反比例关系变化。所以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30单位的变动量应是下降趋势。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A商品的需求量应该是减少20+30=50单位。所以答案应该是B。
预约体验高中一对一精华课
本文关键字: 经济常识 商品、货币计算题例举
手机扫码关注免费领取
5年高考真题及复习资料
推荐阅读
一、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中处于实质或象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一句句流行词语,我们感受着30年的变迁和进程。 第一阶段: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体现了一个破字 [实践是检验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对白皮书解释如下: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以白色封面装帧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的别称。各国的文件分别有其
【例1】现有织布厂6家,其中甲采取手工劳动,生产一匹布所需时间为10小时;乙、丙、丁、戊采用机器生产,生产1匹布分别需要5小时、5小时
来源 : 网络 关键字 : 经济常识 商品、货币计算题例举
误区一:把按劳动要素分配等同于按劳分配 【解析】按劳动要素分配是十六大报告中的新提法,它指的是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
改革30年,思想大解放,社会大发展。回顾中国青年,特别是改革前沿地区广东青年的发展变化,有十大解放思想词语,最具有影响力。 一
第一单元 1、货币的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区分观念上,实在的货币,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例题运用) 3、纸币(含义,与铸币相比
人教版全日制政治高一上复习:第1课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商品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Δ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Δ商
人教版全日制政治高一上复习:第2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
来源 : 网络 关键字 : 高一政治 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人教版全日制政治高一上复习:第3课企业和经营者 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一>企业及其作用 Δ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