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基础练习及答案五

2018-12-21 18:32:01来源:网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畿辅:畿,指京畿;辅,三辅。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B.尚方剑:俗称“尚方宝剑”,皇帝用来封赐大臣的剑,表示授权,可以便宜行事。

  C.文士:知书能文之士,泛指文人,读书人。科举制度为底层贫寒文士入仕治国提供了重要途径。

  D.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1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C.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古人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如《史记,吴太伯世家》“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9.下列各项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践阼”亦作“践祚”,指即位、登基,其中“祚”指皇位;“祚”还有福分之意,如“门衰祚薄”中“祚”即为此义。

  B.“居母忧”中的“忧”指父母之丧,比如“丁忧”就是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此处的“丁”意为遭逢、碰到。

  C.“谥曰”中的“谥”指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或大官进行评定而给予的称号,比如“东坡居士”即为苏轼的谥号。

  D.《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而“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等五部书的合称。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2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3分)

  A.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

  B.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C.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

  D.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大学士, 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

  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预约体验高中一对一精华课

扫码关注回复【中小学】免费领取

领取中小学全科资料和五年高考真题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小初高全科知识合集+暑假预习资料包

扫码下方二维码领取

更多>>
  • 07月23日-07月31日

    高三数学暑假班

    梳理三角形、立体几何等内容,总结常用做题方法

    价格 : ¥880元

    购买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