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一语文教案:黄鹂

2016-12-28 14:34:39来源:网络

  四、本文的两个历史背景

  1.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论联合政府》)。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2.“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历史背景

  从1957年开始,在文艺界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和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文艺思想上机械论、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更加发展,粗暴武断、无限上纲的文艺批判几乎成为一时风尚。创作上,违背生活真实和缺乏艺术性的虚假文字和公式化、概念化作品风行一时。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写真实、写人性的作品和作家纷纷遭到批判,到1962年,由于“左”的错误倾向的影响,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本文就写于此时。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文化大革命”。

  五、分析黄鹂的象征意义

  1.男生齐读第一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师)分析:第一次见到黄鹂,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黄鹂的形象是“革命文艺”的象征,“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在空前伟大的斗争环境中,黄鹂充满战斗的激情,展现出矫健、鲜丽、动人的形象,那“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

  2.找学生朗读第二、三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师)分析:第二、三次见到黄鹂,正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无比欢欣地迎来了社会主义,艺术乃至一切事业都应该找到发挥极致的最佳环境,像那两只黄鹂找到“深密幽静的一片树林”“大有安家落户的意思”一样,去发挥自己的极致,但令人痛惜而感慨的是,好景不长,厄运接连不断,“左”的错误,像史同志一样,或像那个“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一样,或像那个卖鸟笼的老头儿一样,破坏了艺术发展的环境,使“黄鹂”一去不返,或成惊弓之鸟,或倒毙枪口,或焦黄凄惨,艺术正像黄鹂那样,需要一个广阔的天地。作者思索着、呼唤着,何时才能有这样的广阔天地呢?

  3.女生齐读第四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师)分析:第四次见到黄鹂的情景,作者热情洋溢地赞美江南,赞美黄鹂“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正是寄寓着自己的探索和憧憬,理想和追求,也是对未来的乐观预示,这个预示在1987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后终于到来了,可见作者预示的瞻前性、准确性。

预约体验高中一对一精华课

扫码关注回复【中小学】免费领取

领取中小学全科资料和五年高考真题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小初高全科知识合集+暑假预习资料包

扫码下方二维码领取

更多>>
  • 07月23日-07月31日

    高三数学暑假班

    梳理三角形、立体几何等内容,总结常用做题方法

    价格 : ¥880元

    购买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资料